top of page

【ESG 台灣 STAGE EP13】新加坡區塊鏈碳信用交易所MVGX CEO 白波專訪


本集摘要

零碳時代來臨,全世界正朝淨零目標前進,全球已有130國以2050年達到淨零碳排為終極目標,碳已成為企業面對國際貿易的一大挑戰。本集邀請到Metaverse Green Exchange 白波CEO與我們聊聊新加坡碳交易市場的現況、規劃。並邀請到崇越集團 賴杉桂副董事長與Nasdaq納斯達克大中華區業務發展 陳淑敏副總監擔任特邀來賓,一同分享他們對碳權市場的觀點。

訪談文稿

陳老師:新加坡政府在碳權排放上的政策、策略為何?可以讓台灣或是全世界來學習的地方!

白波CEO:

新加坡在這一塊所做的工作,算是亞洲非常領先的,從提出自己的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包括到2030年所實現碳的目標,逐漸減少36%的碳排放,並推出新加坡碳稅和碳交易市場。在這部分我們也觀察到走向碳中和道路的過程中間幾個關鍵詞,不管是從政府層面,還是企業層面。簡稱叫MMOCF,第一個M是Measurement測量、第二個M是Mitigate 減少、第三個Offset 抵銷、第四個 Certificate 認證、第五個Finance金融。(更多內容歡迎收聽節目專訪)

陳老師:在聽完白總分享後,賴副董事長您對於台灣在碳權上的政策上有什麼樣的建議?

賴杉桂副董事長:

我先簡單說一下台灣現況,台灣可能要先把碳權的觀念建立起來。簡單的說就是減碳的行為、減碳的績效,將其數字化後利用經濟的交易模式,然後達到一種可以管控的方式。然而,這樣也可以把外部的成本內部化,提高組織碳排放的成本,達到節能減碳,同時也要針對碳排放進行總量的管制,這樣才能看見成效。我相信全世界碳的減少是各國都必須要參與,並不是只有台灣,也因為這樣所以台灣必然要參與,甚至要將各個國家的目標設法落實到每一個個人上,不只是企業就連法人、自然人都要。(更多內容歡迎收聽節目專訪)

陳老師:在聽完白總分享後,陳副總監您對新加坡和台灣在碳上的策略建議為何?

陳淑敏副總監:

碳的依循是全世界每個國家非常關注的事情,台灣則應該在碳上做全世界的優等生,這也能夠符合基金會的目標,這是第一點。那在談論納斯達克經驗之前,我想還是得先回到台灣總統蔡英文在2021年4月22號世界地球日時候的宣示,台灣2050年的淨零轉型上目標,所以其實台灣目前已有淨零的目標,那也是企業前進的目標。接著在2022年3月的時候,國發會也發布台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與策略的總說明,有了目標接那下來就是企業該如何面對。(更多內容歡迎收聽節目專訪)

陳老師:說明一下新加坡政府怎麼樣來思考這兩個交易所有什麼差異?作為MVGX的CEO您怎麼樣去確認您的組織的管理目標,並落實到您對客戶的服務,也思考一下這服務跟台灣未來如何連結再一起?

白波CEO:

首先,歐盟碳的邊境稅已經勢在必行,不論是從政治角度上、出口型國家和地區都必須要作好相應的準備,越是依賴出口、歐盟市場的國家在這一方面的準備就勢在必行,從自身的碳盤查、碳查證等。然而在最近幾月也漸漸看到台灣企業準備做碳查證的工作。雖然碳盤查作為起點,也就是MMOCF第一個測量工作,但其有三個特色:貴、難、慢,尤其對中小企業而言這一下就額外增加很多成本。也許貴公司還沒有什麼永續長,所以首先應該先考慮是否要先找一個永續的團隊或去聘請一個永續長,開始籌備和準備這部份的工作。然而它很貴、很難、慢的原因是因為沒有一套好的ERP的系統,Carbon ERP系統是欠缺的,而且更沒有一個好的可以將ERP結合起來的一體化的系統去服務、高效的去做這一套工作。所以其實很多公司去做碳查證的過程會發現大多是依賴電子表格、電話、電子郵件。我們大概在3年前就意識到這樣的問題,所以在TIF和BSI的指導下,就開始為大家準備碳的ERP軟件系統,所以我們其實是一間軟體公司,我們擁有軟體系統後在今年開始也和Oracle甲骨文公司形成一個鏈結的合作,為大家提供Oracle甲骨文公司加NVGS的財務和碳ERP系統,提高降低成本、提升效率,因為這個系統會跟著財務ERP系統,且為四大塊事務所準備的高效方式是用一模一樣的邏輯去準備的。另外,我們在做碳的盤查、碳的查證的時候,也發現一個關鍵的詞「Emission Factor排放因子」,也就是說隨著某一個行為消耗電力,在越南工廠的一個電,它帶來的排放量是多少?而這個排放因子的收集涉及的數據庫、標準、還需要被認證機構認可,作為一個企業單獨做一次和作爲一個ERP公司希望共同為大家做,它的效率和成本都是不樣的。(更多內容歡迎收聽節目專訪)

陳老師:聽完白總的分享後,賴副董事長您對台灣企業轉型的想法為何?台灣企業對於碳權是否具有高度需求?

賴杉桂副董事長:

企業一定有高度的需求,綜合剛剛陳副總監提到的2050年碳排放路徑,兩基礎、四轉型、十二關鍵戰略,此外氣候變遷因應法也正在修正當中,裡面增加碳費先行專款專用,碳費定制以及未來一年碳排2.85億噸該如何買碳權抵減呢?如果說碳費先行,那碳交易就變很假,台北大學李堅民教授也曾說:「他比較擔心我們國家的淨零、碳費先行。」所以,我認為台灣作為靠外銷導向的國家,那必定要有減碳需求,雖然現在有在實踐的路上,但還是要加緊腳步,政府該如何引領企業本身,一定要訂策略,引領加上策略那台灣未來的路才會不一樣。剛才MVGX白總也提到,他們有非常完整的解決方案,能提供端到端保障的連結服務,而我們崇越集團也正在跟MVGX談該如何合作引進ERP的軟體Data的應用,協助台灣碳市場建制完整性的,確保盤查、查證到認證到最後交易是完全符合政府的需求跟政策,也可以符合企業的需求,讓台灣企業更強壯,大家共同來推動。(更多內容歡迎收聽節目專訪)


陳老師:在聽完白總分享後,陳副總監您的看法為何?有什麼建議要給台灣的。

陳淑敏副總監:

從納斯達克的經驗來看就是說,碳中和的挑戰之下金融市場的交易所,還是可以扮演一定的功能和角色,像綠電憑證。台灣現在雖然有綠電憑證交易的項目,但在整個碳相關的項目,如碳信用、碳認證這方面更值得去思考、探討,看該如何按照步驟逐步滿足企業需求。這樣,或許可以找到第二座護國神山,因為為來企業的挑戰除了本身行業的競爭性之外,怎麼達到減碳的策略更是關鍵。所以我的建議是逐步實現企業所需要的工具跟產品是很必要的方向。(更多內容歡迎收聽節目專訪)






174 次查看0 則留言
bottom of page